王磊教授分享POST ASCO GI会议上胃肠道肿瘤腹膜转移外科的进展

发布日期:2018-03-22
每年1月召开的ASCO GI(美国临床肿瘤学会-胃肠道肿瘤研讨会)是胃肠道肿瘤领域最高水平的世界级学术盛会,引领了全年研究的风向标。第四届POST ASCO GI会议于2018年3月4日在广州成功举行。本次会议特邀国内外数十位消化道肿瘤领域知名专家会议,分享ASCO GI会议上的最新研究成果,让中国消化肿瘤领域的工作者能够及时了解最新观念和新动态
请您介绍一下在今年的POST ASCO GI会议上,胃肠道肿瘤腹膜转移外科的进展?
王磊教授
首先,腹膜转移在临床上还是比较常见的,主要发生于胃癌,进展期的胃癌可能会出现腹膜转移,当然,进展期的肠癌也可能出现腹膜转移。在若干年前,一旦出现消化道肿瘤的腹膜转移,一般采取的方法都是内科医生的全身系统药物治疗,疗效都不是太好,平均的生存时间,胃肠癌患者一般都是在四个月左右,预后是很差的。随着后来药物的进步,靶向药物的出现,患者的生存时间有所延长,但总的来讲,预后都是非常严峻的现实问题。最近十几年以来,随着一些理念的改变,认为胃肠道肿瘤是区域性的问题,不管在胃的肿瘤还是肠道上的肿瘤,已经突破了浆膜,出现了腹腔腹膜的多器官、多个位置,广泛的播散和种植,这种情况下只是靠全身的药物治疗它的疗效是不尽人意的。如何能更好的改善这些患者的预后,是当前国内外关注的一个热点。采取的主要的手段,意识尽可能把腹腔的原发肿瘤和腹膜扩散的肿瘤切干净,再在围手术期和手术当天,手术第二天第三天采取腹腔的高温热灌注的化疗,通过这种方法,达到腹腔RO切除原发肿瘤和腹膜转移肿瘤的目标。一旦能达成这个目标,再加上一个热灌注的围手术期化疗,病人还是有潜在长期生存甚至治愈的可能性。但出现面对的一个问题是,肠癌或胃癌出现腹膜转移,早期没有任何临床症状,而通过影像学检查,不管是CT、磁共振检查还是PET/CT检查都很难发现早期的腹膜转移癌,因为这种转移癌的直径非常小,早期通常只有1-2毫米早期,数目很多,影像学通常来说只对5毫米以上的肿瘤有比较好的诊断价值,而对腹腔广泛的小转移病灶,在早期很难发现。一旦出现临床症状,如病人出现肠梗阻了,出现肿瘤消耗性改变等,这种情况,通常已经出现广泛的腹膜扩散,我们用一个学术名词来讲就是“腹膜扩散指数”,一般超过13分或15分,即扩散的腹腔表面也占到腹膜总面积的1/5或1/4的时候,病人做外科手术的R0的切除难度是很大的,一般就失去了手术切除的机会。一旦手术不能做到一个比较彻底的腹膜的减瘤,彻底的手术清除,这个病人的预后很差,如果做完手术,腹腔还有手术残留,这种病人的生存时间并不能得到明显的延长。因此腹膜转移癌的早期发现是我们目前需要考虑的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在治疗理念上,特别是对于一些大的教学医院,大家还是比较积极的,已经由传统的比较消极的内科治疗为主的理念,转变为内科、外科多学科,甚至包括影像科、病理科多学科进行讨论,甚至对肠癌、胃癌的一些高危的病人更加积极主动的来进行术后的检测,可以通过腔镜来探测腹腔,以发现高危的,早期出现的腹膜转移癌,一旦能够早期发现,这种病人由潜在治愈或者长期生存的可能。因此,腹膜转移癌的问题,随着多学科的积极关注和推动,在不久的将来,会产生一个更加积极的观点,很快会得到国内外同行的认可,这当然也是患者的福音。
请您介绍一下在今年的POST ASCO GI会议上,结直肠癌早诊上的研究进展?目前我国结直肠癌早期筛查推荐的策略是什么?

王磊教授:

结直肠癌的早诊早治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大家知道,结直肠癌一旦成为进展期结直肠癌,这个病人的治疗时间是非常长的,需要手术治疗,术后通常要长达半年的化疗,对于直肠癌患者,甚至还需要一个放疗,放疗对病人的肛门功能、盆腔的功能造成很大的伤害。因此进展期的大肠癌治疗的时间长、费用高,病人的副反应大,这是不争的事实。如何改变病人的预后,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有非常重大的意义。特别在中国,大肠癌的发病率增长快,在过去10年,由常见肿瘤的第五、第六位上升为第二、第三位,在大城市如北京、上海、广州,结直肠癌甚至是高达第二位的最常见恶性肿瘤,在这种形势之下,我们改善病人的治疗效果。日本、韩国、甚至西方国家,有很多值得我们借鉴的地方,这些国家,它们在10多年前,就出台了国家层面的筛查指南,针对胃癌、大肠癌来进行早诊早治。而在中国,最近从引起我们政府以及医务人员和社会人士的关注,中国一些地区,如天津、上海、广州,也针对胃肠道肿瘤的早诊早治出台了一些措施。如天津、上海针对40-50岁以上的市民进行筛查,传统的筛查主要还是问卷和病史,病人有没有排便习惯的改变等,通过问卷筛查,病人通常都是进展期的肠癌,因此不是一个非常好的筛查的手段。而大便全血的假阳性发生率很高,胃肠道的炎症都会出现阳性,因为假阳性太高,假阳性最高的甚至达到80%。现在,在西方发达国家,如欧洲和美国,最常见的大肠癌的筛查手都是肠镜,肠癌多发生于40-45岁以上的人群,因此,在这些国家, 50岁以上或45岁以上的国民,50-60%都经历过大肠镜的筛查,以降低肠癌的发生。正因为肠镜在美国英国等国家的普及,本来在西方人群高发的肠癌,早诊率越来越高,预后越来越好,这主要得益于他们采取的这种筛查措施。对中国来说,有高达14亿的人口,目前的医疗条件资源非常有限,全民开展肠镜筛查是不现实的,因此,对中国人来讲,新一代的筛查手段将会有非常广阔的前景,也适合中国国情。新一代的筛查手段主要就是通过粪便、血液、甚至尿液,来寻找肠癌的一些肿瘤标志物。比较典型的就是目前由中山六院联合企业开发的一个粪便基因检测试剂盒,主要是针对肠癌的一些敏感的基因,通过甲基化的检测来早期发现肠癌,对肠癌筛查有比较好的敏感性和特异性的;对癌前病变,它的诊断率也是比较高的。肠癌的早诊,不仅是中国,也是全球广泛关注的一个热点。 

(内容转自肿瘤资讯)

王磊教授个人简介